淋巴管炎是由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疖、手部感染及足癣等),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致病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为淋巴系统常见疾病,多见于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局部硬肿并有压痛,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临床表现。
淋巴管炎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此外,在丝虫病流行的地区可见到由丝虫引起的淋巴管炎,在炎性乳腺癌时也可广泛累及皮下淋巴管。此外,也有被猫咬伤感染败血症性巴斯德式菌及在孢子丝菌病时由孢子丝菌造成淋巴管炎的报道。
致病原常沿淋巴管向近心端蔓延到该区淋巴结群,造成淋巴结炎,感染不能控制时,会进一步发展为菌血症甚至败血症,有的还会表现为脓毒血症。
1.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淋巴管炎和慢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管炎是致病菌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疖、手部感染及足癣等),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致病菌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慢性淋巴管炎是由急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成。
2.临床表现
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在手或足部常见有原发病灶。急性淋巴管炎表现为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附近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手指轻压后,颜色可消退,局部硬肿并有压痛;并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临床表现。慢性淋巴管炎由急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为慢性淋巴水肿,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增厚,成为永久性肥厚性纤维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