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的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通俗可理解为静脉血管发育畸形,多数为先天性,故多数显现于新生儿。其中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大部分在满一周岁内显现,初始为皮肤皮肤显现淤青颜色,后随孩童发育逐渐隆起发肿发胀。体内海绵状血管瘤(如肝脏,肾脏,颅内)显现时间不定,大部分显现于成年之后,伴有疼痛不适感做CT,彩超或者核磁确诊得出。
二、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
患有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浅则呈现蓝色或紫色。边界不太清楚,按之柔软,可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到静脉石。当头低位时,病损区则充血膨大;恢复正常位置后,肿胀亦随之缩小,恢复原状。此称为体位移动实验阳性。静脉畸形损体积不大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续发展、长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等积形及功能障碍。若发生感染,则可引起疼痛、肿胀、表面皮肤或黏膜溃疡,并有出血的危险。
二、海绵状血管瘤的扫描检查确诊依据。
1、肉眼可见隆起或者淤青,确诊方式为彩超或者核磁确诊。超声提示多为皮下可见回声(稍强,不规则或蜂窝状回声)以及CDFI可见(丰富,少许或短杆状等等)血流信号。则大部分可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2、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核磁确诊居多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由于瘤巢内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和新鲜血栓内含有稀释、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使其在所有序列中均呈高信号,病灶内有条带状长T1、短T2信号带分割而形成爆米花或网格状混杂信号团,周围环以低信号带(尤以T2像明显)为典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