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使用较为普遍。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阳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者钙化所致。
2.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认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
3.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4.MRI
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现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MRI动态扫描的地强视式同CT。当CT和MRI的特征性征象已明确诊断时,则不必再行其他价格昂贯|或有创检查,更要避免肝穿刺活检。
5.其他
肝穿活检准确性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近年来出现的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打植(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
2.肝棘球蚴病: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3.肝非寄生虫囊肿: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4.其他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