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alveolarbone)亦称才槽突(alveolarproess),是上下领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容纳牙根的窝称牙槽窝(alveolarsocket),牙槽窝的内壁称为固有牙槽骨(alveolarboneproper),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称牙槽嵴,两牙之间的牙槽骨部分称牙槽间隔(interdentalseptum)。固有牙槽骨在X线片上呈围绕牙根连续的致密白线,称为硬骨板(laminadura)。当牙槽骨因炎症或给创伤等开始发生吸收时,硬骨板消失或模糊、中断。
牙槽突的最冠方,即邻近牙颈部处称为牙槽嵴顶。
牙槽嵴顶和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在青年人约0.75~1.49mm.平均1.08mm。在X线和翼片上,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0.62~1.67mm,平均1.15mm。一般认为此距离<2mm均为正常。正常牙槽嵴顶处可呈不同的形态。该处70%存在硬骨板,边缘整齐或不齐;26.9%的嵴顶区.硬骨板不明显.但嵴顶外形边缘仍整齐:仅极少部分的嵴顶区(0.6%),其硬骨板消失且边缘不整和(或)有小坑状缺损。
很多因素可造成牙槽嵴顶硬骨板消失或不清晰。这些征象的单独出现并无病理意义。约有2.9%的嵴顶区出现硬骨板加厚,主要分布在上下颌第一、二磨牙区,为牙弓内殆力负担较大的部位。可能是由于正常牙较大殆力所致,是生理适应过程,而非病损。
牙槽骨是牙周组织中、也是全身骨骼系统中代谢和改建最活跃的部分。
牙槽骨的改建受局部和全身因素的影响,局部因素如牙功能的需要和改变以及炎症.全身因素可能是性激素、甲状旁腺素、骨钙素等。牙槽骨的改建影响着牙槽骨的高度、外形和密度。主要表现在三个区域:与牙周膜邻接区.颊舌侧骨板的相应骨膜区以及骨髓腔的骨内膜表面。当牙萌出时牙槽骨开始形成、增高,并提供形成中的牙周膜一个骨性附着面。牙槽骨在牙失去后逐渐吸收消失。
由松质骨承接,牙和牙槽骨经常承受力。从牙周膜传导至牙槽骨内侧壁的舌侧的密质骨板,由其支撑。在受到侧方压力时,受压继而转移到唇、舌受牵引侧有骨新生。生理范围内的雅力使吸收和新生保持平衡,度保持相对稳定。
在成人,颌骨的骨髓通常为黄骨髓。然而,灶性的红骨髓偶尔可见有骨小梁的吸收。红骨髓通常位于上领骨结节以及上下领骨的磨牙和前磨牙区域。X线片上呈一透射区。